上海法租界景点怎么去?
1903年,法国工部局以“保护侨民”和“繁荣商业”为由,向清政府提出了扩大租界的申请。清廷很快准奏并颁发了《划界专条》。根据该条约的规定,法国人在原租界北端向东、向西各扩展约一里半的地段作为新租界;同时,将上海公共租界南端的界限划到上海县高昌庙镇黄浦江边的日曜地(即星期日用地),面积约4.8平方公里。
这一扩展使得当时的公共租界达到了6.6平方公里的规模——比原租界面积大了近一倍。 不过,因为当时日曜地的使用权掌握在上海县手上,而该县不愿轻易把土地让给法租界,因此,这一地区一时难以正式划入法租界范围。到了1905年的时候,法国殖民当局与上海地方官员达成了一纸协议:由法租界出资建造一条道路,然后由路产所在地的高昌庙等乡镇人民公推代表成立工程管理委员会,具体负责道路的建造和维护工作。这条马路建成后将由双方共同使用,并且每年收取一定费用用于维护。由于这条路贯穿了法租界和高昌庙等地,故被命名为“华德路”(今淮海中路)。
从上图可以发现,在老法租界的北部、西部以及南部都分别有一条纵向的主干道,这就是著名的“横街三箭”。这三道街区分别是“北横街”、“东横街”和“南横街”。它们与东西走向的“霞飞路”(今瑞金二路至襄阳南路一段)一起构成了一个井字结构。这个格局一直保留至今,成了整个法租界的主要交通路网。 其实不止这三个纵街,在新法租界拓展出来的区域还形成了许多纵街与横街组成的棋盘式网格交通体系,这些纵横交错的街巷构成了法租界最为基本的形态单元:一个名为“街坊”的建筑群落。每一个街坊都由若干个建筑组成,其中主要建筑为三层或者四层的小洋楼,辅之以二层或一层的公寓及平房构成。每个街坊都有一个简单的名字,比如华亭里、静安庄等等。 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了众多的石库门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