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字五行是什么?
“五行”,是指古代中国神话中的金、木、水、火、土五种神灵。《礼记·月令》:“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华。……季春之月……草木萌动。……孟夏之月……蝼蝈鸣。……仲夏之月……蟋蟀居壁。……”在这五月里,气候和自然物都在发生着明显变化,《黄帝内经·素问》就提出了“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息吐纳,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以及“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等等养生之道。 这里的“金、木、水、火、土”并非单指五行之说,而是“金水木火土”五行的循环运动(五行相生相克)所呈现的生命形态。如春季为木旺之势,万物生发,此时应顺应阳气升发,万物始发;夏季为火旺之时,此时应顺应阳气宣发,万物盛长;秋季为金旺之势,万物收杀;冬季为水旺之时,万物闭藏。这就是中医所讲的“天人合一”“顺其自然”。
用字的五行,也是依据字形偏旁来判定。古时人们崇尚“以形求义”“形边求音”的构字方法,所以汉字偏旁多以“五行”———金、木、水、火、土———命名。
比如“林”字,左旁是“木”,右旁是“欠”,木是东方之象,欠是指天空,整个字的意思就是指树木生长在天空之下;“梦”字,上边是“夕”,表示夜晚,下边是“目”,指眼睛,合起来就是夜晚做梦之意;“梁”字,上面是“木”,下面是“粮”,即指房屋顶上的梁,又可以理解为屋顶上的木材,也就是今天的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