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墅的墅是什么?
“墅”字本指古代贵族居处,现在一般用来泛指私人别墅。《辞海》中解释为“别墅(villa)是指建于郊野或乡村中的住宅。通常有豪华的庭院、高墙和喷泉等。” “别墅”一词最早出现于《北史·卷四十二·列传第二十九》中:“世宗以显祖幽囚,愤恚而卒……赠谥曰恭肃皇帝,庙号肃宗。初,世宗拟立碑,用石尚未就;及将树铭,乃以石未回,令魏收撰碑文,待石至刻之。收乃假立题末,书其碑阴日‘大魏正始元年’。”其中所说的“欲立碑”、“待石至刻之”,说明当时已经有石碑,而且要等到石头运回来才能雕刻。
“别墅”一词唐代也出现过,如韩愈 《送孟东野序》:“我思古人,俾吾少息;今之别墅,无复旷土。”其中的“别墅”意思为住宅。宋代以后“墅”才专门用来指别墅。明陶宗仪《辍耕录》中载有关于“墅”的意思:“今言别墅者,谓乡间之居而可以隐居者为墅焉。” 至于为什么把乡间的房屋叫作“别墅”呢?清人俞正燮在《癸巳存稿》中认为:“凡民居多称宅,官宦之家称府第、宅邸、别墅。宅者,实也;第宅者,美称而已。惟别墅称‘墅’者,取其空阔之意。盖民之居,屋宇有限,惟寺观屋舍颇宽,可居止往来,故称‘寺墅’。”他把“别墅”叫作“乡间之居而可以隐居者”,其实是不合适的,因为他已经发现“民间多称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