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汉哪个演员?
“鲁汉”这个名字是我编的,但原型是真实存在的。 说“鲁汉”这个名字是我编的,是因为在《水浒传》中并没有这个人物,施耐庵可能也没有想到要塑造这么一个人物。 说到这“鲁汉”的原型,那可是真真实实的存在。在《荡寇志》中,就提到过此人。 《荡寇志》第一百二十三回 “卢俊义大战方腊”中有云: 看来这鲁汉就是方腊手下的第一猛将了。而他的武艺也是和卢俊义差不多的,只是轻功稍差一点而已(卢俊义的轻功天下第一)。
在百二十回本的《水浒传》中,梁山泊英雄排座次的时候,方腊手下第一猛将的位置本来应该是鲁汉的。但是,卢俊义的排名却在鲁汉之前。这似乎有点不合道理。毕竟卢俊义是在河北玉麒麟,不是吹的呀!他怎么比得上浙西的方腊呢。 这里施耐庵可能是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因为在前面第七十一回“忠义堂石碣受星”中,梁山泊英雄排定座次的时候,鲁汉的位置还在卢俊义之后呢。 难道施耐庵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前后矛盾吗?非也!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因为两个原因:一是施耐庵写错了;二是读者读错了。
为什么说是读者读错了呢?因为如果按“座次表”来读的话,读到“七十一回”时,读者就会发觉有问题——河北的玉麒麟怎么排得进浙西的方腊手下去了。这时候读者就会自己修改前面的内容——“卢俊义原本就在方腊手下”,从而自圆其说。 这种例子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是非常多的。例如,我国古代小说中常见一种“错字”,叫“落下一笔”。即作者在写某一个字的时候,由于疏忽,少写了一划或者多写了一划。这时读者一旦发现,就可以将这个字添上一笔或少一笔,变成另一个字。整个故事就自圆其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