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在五行里属什么?

平耀晖平耀晖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春秋》中“五”字出现的频率很高,其中多数的“五”和“十”指的是数字单位,但也存在一些与数无关的含义。本文主要讨论这些用法中的“五”、“十”所指代的含义及其来源。 先秦时期,“五”和“十”的意义并不像后世那样局限于数字范围而往往具有多义性。比如《周易·说卦》中有: “坎离震兑四也;乾艮巽离二也;坤震兑艮四也”。

“四”指四方,而“二”“三”则用来表示震、艮不处在东方、南方或西方、北方,所以这里“二十”“三十”的意思就是东、南、西、北四个方位。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这里的“二十五”就是指整个天地了(乾坤之数)。由此可见当时人们已经形成了将“五”“十”作为整体的思维定势。 而这种思维方式也体现在了《论语》之中——孔子曾说: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曰篇》) 在解释这段话的时候,朱熹认为这是孔子对为学次第的一个看法,也就是说要先掌握最基本的知识然后再继续学习更深入的知识才能成为君子,但是杨伯峻认为这段话应该是对为政者提出的一个建议:“不知天命,就没有办法做君子;不知道礼仪就无法立身;不明晓言论就没法了解别人。” 这句话其实也可以看成是孔子的为官原则之一——“以五为本”思想。

“五本”具体是指德、礼、义、廉、耻五个方面内容。这个思想最早是由鲁国大夫闵子骞提出来的,后来被孟子所继承和发扬光大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即“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它对于后代君主们起到了相当大的影响作用。 从这一段文字来看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所秉持的是一种“以五为本”的思想。而这种“以五为本”的思想也正是来自对古代典籍的理解。

因此可以说,古人在处理问题时往往会将事物划分为“三五”两个层次来进行考虑和分析,这是一种思维模式也是古人对世界普遍认知方式的一种体现。那么为什么古人会这样来思考问题呢?这与中国古代文化渊源密切相关.

优质答主

从《周易》的角度来看, 五行中水最善变化,火次之;土克水、木生火,金生水,水生木。所以“水”是易变的元素,也就是能变来变去的,那么为什么还要把其他几个字放在一起呢?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联系。比如,火的能量需要借助水的力量才能更好地传递到远方,于是水和火一起出现,又如水能够滋润草木生长从而给木提供养分,所以水木同时出现,再如土是万物之母,因此土木也在一起,等等.... 而五行的方位也是很有讲究的。其中西方为兑(泽)和乾(天),象征“刚健”;北方为坎(水)和坤(地),象征“柔顺”——即所谓的“厚德载物“,南方是离(火)和震(雷),象征”光明正大——“阳盛;东方为震(雷)和巽(风),象征”自强不息——阴阳平衡的状态最好;中央为坤(地)和艮(山),象征“厚德载物——阴盛;西北就是乾(天)和兑(泽),象征着“天人感应”(上面是天的状态,下面是地的状态)“天道酬勤”了,而东北则是丑(牛)和寅(虎),代表的是“勤劳致富”“天道酬人”,西南是未(羊)和申(猴),代表了“食草动物吃的是植物而不是其他食草动物所吃的植物”)等,等等吧!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