斌五行属什么的?
《易经》坤卦彖传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此言不假,天地之间万事万物莫不是因“坤元”而生。然则乾坤之序有定数,乾坤之道无定法。所以才有了“地山谦”、“雷地豫”与“火泽睽”等象。
而“水地比”则是大地之上有水之象!其取象于自然万物中,唯独没有选取江河湖海,是因为江河湖海皆属坎水,虽也具备承载之力,但却不具备柔顺之德。故而有“地山谦”以彰显人之品格、“雷地豫”以喻人之和谐以及“火泽睽”以明君子防小人的处世原则……如此种种,皆是依天道变化而来,是自然的道理。然而却也有不合常理者,譬如这个水火既济的“火地晋”便是其中之一。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水在地中之象乃是滋润土壤的,是向下生长的。所以水要向下行方可称之为“地水师”,而不是这个上火的“火地晋”! 因为水天生具备向下生长之力,故而它最善的就是助坤土收藏之功了。如果火在上,那必然就是燥土,燥土是无法藏物的。就好比是炉火不能烤鸡蛋一样。只有水润下的土地才能孕育出世间万物啊! 所以古人在设计《易学》的时候并没有将水和火置于一个卦内,而是在后面又专门设计了火地晋这个卦,用以表示火在上是违背自然之理的。这也就说明了古人并不是不讲道理的。而且这也恰恰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可贵之处——它是可以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那么为什么火地晋会出现呢?
原来在古人的认识里,除了自然之变以外,还有人事之化;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时代的变迁! 比如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时人们需要“火地晋”来表明自己愿意跟随某位诸侯共同打天下的态度;到了战国后期秦王统一六国之后则需要“火天大有 ”来表达自己对天下一统的自信与自豪感;而当汉初百废待兴之时就需要“泽地萃”来表示自己愿意跟从刘邦共创基业的决心;当汉武帝时期国势强盛之际便需要用“天火同人”表达百姓对朝廷的信任与支持之情…… 而当我们现代人站在历史的肩膀上来看待这些卦象时就会发现它们都是符合那个时代背景要求的,因此它们是合理的存在。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可取之处所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