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五行属什么?
“五行”是中医基础理论中重要的一个概念,它源于古代对自然界五种元素的观察和认知——金、木、水、火、土。 中医的“五劳七伤”中的五劳就是指久视伤血(血属阴)、久卧伤气(气属阳)、久坐伤肉(肉属阴)、久立伤骨(骨属阳)、久行伤筋(筋属阴),这其实就是现代所说的“用进废退”“用脑过度”“劳累”等。 在中医看来,人体是一个阴阳气血失调的整体,而五脏六腑则是这一整体的核心。所谓“经络通、百病消”,身体上的疾病很多时候都是由于局部的阴阳失衡导致的,因此治疗也就在于调阴阳、和气血。
“五劳七伤”中的“七伤”指的就是情绪上的忧伤、悲伤、忧思、恼怒、惊恐、悲愤等,会造成肝郁气滞,肝主情志,若肝气不疏,则阳气无法通达全身,则会引起很多疾病,比如女性痛经、男性前列腺疾病等等。 而“五行”就是基于五脏之间的阴阳关系的,其中木(肝胆)火(心经)土(脾胃)金(肺)水是阴阳之中的阳,而脾(胃)肾(膀胱)是心(小肠)是阴阳之中的阴。
在身体的机能上,气的运动是有方向的,《黄帝内经》中说:“风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指的是气机生发、长盛、收敛、潜藏的规律;而在五味之中,“酸入肝经,辛入胃经,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也就是说酸味的食物多吃对皮肤毛发和肝功能有好处,辛辣的食物多食对脾胃的功能有好处等等。 而“五行”之间的关系其实就反映在人体对于自然的适应能力上——“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也是人体脏腑功能的体现——肺气充沛的人,肝脏功能不会太差,而脾胃不好的人容易肝火旺盛。 我们现在知道这些原理了,那么在具体的生活当中怎么运用呢?
首先在饮食上要“食饮有节”,不要过饥或者过饱,少吃生冷食物,注意营养搭配,这样才符合“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原则;其次在精神上要“劳逸适度”,在工作之余要注意休息,保持心情愉悦,切忌过度疲劳和精神抑郁。 最后要特别强调的是,一定要戒烟戒酒,因为“烟毒”和“酒毒”都会伤害人体的阳气,导致体内阴阳失衡,百病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