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木五行属什么?
《五行大辞典》对五行的描述是:“行”,走之旁,言其流行;又因干支为阴阳五行之气化合之所成,故又以之为干支的别名。这里指出,“行”是指天干的运行、地支的循环,因此干支本身是运动的,那么它们所携带的阴阳属性也就随着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即所谓的“阴阳消长”“五行生克”。 由此可知,“行”指的是运动与变化,这种运动与变化是动态的,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运动形式。所以后来为了解释五行学说的起源,便假设有五种运动形态的存在,也就是后世所说的“五行之象”,它们分别是:
1.金水相生,形如水流;
2.火土相生,形如丹炉;
3.木(长)生在亥,形如树木生长;
4.金(敛)生于子,形如收成;
5.水(流)生于申,形如水汽上腾。 这五种运动的状态实际上就是阴阳五行的基本运行规律——阴盛则阳微,阳盛则阴微,阴阳消长,五行生克,循环不已。这被后人称为“五行之道”。 “道”是运动变化的法则,它属于阴阳五行的基础理论范畴,被用来指导人们的立身行事。
在古人的认识里,宇宙万物都是遵循着“五行之道”运行的。所以《淮南子·天文训》曰:“天道日行三百六十五度四分日一周。月通行三十度又四分度之一。岁有十二月,十二月建子,十二辰为之首。” 月建与子位相配,周而复始,正如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冬至春分秋分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小寒大寒等等,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循环往复,就像“太极”一样。所以说“五行之道”与“十二月建”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古人宇宙模型的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