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建国时有多少人?
当时北京的人口没有详细统计,但是有民国九年(1920年)和二十四年(1935年)的两次调查,分别以“京兆”和“首都”称之。 第一次是民国九年(1920年)对京兆地区的调查,发现共有住户44674户,口数188864人; 第二次是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对首都地区的调查,共得户数123039、人口414408。 两次调查之间相隔15年时间,考虑到这15年间历经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应该说是战乱造成的难民潮使得北京的人口大量增加,否则北京人口的增幅不会如此显著。 从1920年到1935年的15年中,中国平均每年的人口增长率为2%左右,而同一时期的北京的常住人口增长率却高达5.5%! 之所以说这是战乱造成的难民潮影响的结果,原因是在太平时代这种增速是不太可能实现的——首先不是人口本身的增长而是战乱导致的人口流失(外省人逃亡到北平)与难民涌入(外省人进入北平),其次这些涌入的人没有在城里安家的,大都暂时住在破庙或者租借民宅里,因此没有户籍也没有登记。
还要说明的是这个统计数据并没有包含伪满皇帝溥仪及其后妃、宫女所拥有的庞大的皇室成员及太监、侍从等的人数,如果加上这些人,则北京城内的总人数几乎翻一番。 关于这些人口来源地的情况,根据民国十九年(1930年)各省县流寓北平的数目,可以做出大致的判断: 华北地区的人民流寓北平者最多,尤其是河北,直隶省(今河北省)和热河两省的民众占了总数的一半以上; 其次是华东、中南和西南地区的民众,其中华东的江苏一省就比华北的民众还多; 最少的是西北五省,除了陕西外其他四省的难民加起来还不及华北的民众多。 这大体上与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状况相符:华北人口最多所以难民也最多,而长江中下游的人口则超过华北,华南则又超过长江中下游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