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王指什么生肖?
人王,这个概念出自于《三字经》“尧舜禹,称三皇” 这句话。 在古代中国人们把上古时期的三大贤君尊称为“人王”,他们分别是尧、舜和禹。 而“王”字在古文字中表达的意思如下: 王是劳动生产的首领。上面是“士”字的变形,表示人头;下面是“工”字,表示生产。整个字表示手底下一群人(劳动者)听一个带头的人即“王”的指挥。 所以,人王本质上就是劳动(人民)中的领导者(王)。
在夏商周时期,王室成员有着严格的血缘等级制度,只有王子王孙才能称“王”,普通的大夫是没有资格称王的。 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王室衰微,各诸侯国国君势力大增,为了标榜自己和天子同一级别,开始自称“王”了。 而且这个时候的一个“王”不仅管辖的范围大,而且是军事行政一把手,兼有祭司的性质。 这个岗位相当之厉害,各路牛鬼蛇神都恨不得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去当“王”。所以这一时期各个诸侯国的“王”都是国君的直系后代。 从春秋到战国,“王”变成了各个诸侯国国君的直系后代普遍使用的爵号。 “齐有田氏世,因姓田为王”“楚有屈氏世,故姓屈为楚王”……
于是,王就成了各个诸侯国国君的标配,甚至国君的直属下属也配称“王”,如“晋有大夫赵武,桓子赐爵为赵侯,谥敬,又称赵烈侯”“魏文侯之子公子击,封魏郡首,号为魏侯,亦尊称为魏文侯”等等。 总之,从春秋到战国前期,“王”就是个尊号,相当于皇帝。 但秦统一天下建立郡县制之后,情况就变了。
秦始皇认为自己的爵位不能轻易赐予外姓人,若人人都可以称“王”,那自己的祖宗面子往哪放! 因此他采取分封诸子的方式,将土地和人民分给秦王的子弟们,让他们在这些土地上成为新的国君,同时自己保留“王”的称号。 但问题是秦王族人口毕竟有限,这么多土地和人民需要新王朝的统治者来管理。于是皇帝只好给自己加了一个尊称“圣祖”并允许子孙后代使用,以表继承祖先的荣耀。 再后来,汉武帝觉得自己功劳比秦始皇还大,应该得到更高的尊称,就给自己加了个“孝昭高皇帝”的称号。 东汉光武帝刘秀感觉自己是汉高祖刘邦9世孙子,西汉王朝实际上就是自己一脉相承下来的,于是又给自己加了个“高祖”称号。 从此皇帝与王就彻底划清了界限,再没有哪个皇帝自认王了。至于那些已经称自己为王的前朝皇帝,新王朝也不承认他们的王号,这些前朝遗老必须按照臣子的礼节朝见新皇。如西汉末年王莽篡汉之后,必须亲自下拜称臣,令群臣觉得非常羞耻。王莽最后不得人心,众叛亲离,导致新朝很快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