螅是代表什么生肖?
“螅”通“犀”,与“犀"同义。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记载了一个名为“鹔鹴”的神话动物,裴駰集解引《神异经·西荒经》曰:"(鹔鹴)形如雁,色青白,高足长尾,善跑。”再参考《广韵·支韵》对“鹴”字的解释:“鹴,鹔鹴,鸟也。” “鸘”字在《广韵·阳韵》中的解释为:”鸘,鹔鹴,鸟也。” 可见,这种传说中的鸟类,被古人分为两个亚种“鹔鹴”和“鸘”,前者像雁、后者像鹭,但二者都可以简称“鹴”。
现在来看,这两个字都是形声字,从鸟,表示这个字是与鸟类有关的;声旁分别是“肃”和“路”,它们的读音相近,表示发音类似。 我查了一下,《康熙字典》等权威工具书把“鷫鸘”作为一个词条,解释为“鸟名”。这个词条下还举了四组例子,其中两组分别是: (唐)孟浩然《早发洞庭山》诗:“我行东海上,日日随鸥鸶。”(晋)陶渊明《移居二首》之一:“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另外两组例子中均出现于书名之中: 南朝梁萧统《文选序》:“鹤唳清寒,鸿飞冥漠。” 李白《大鹏赞并序》:“天吴乍起,海若水击。” 这四组的例子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古人用“鹔鹴”“鸘”来指代一种传说中的鸟类。然而这些所谓的“指代”只是文字游戏而已,这种传说鸟类并没有一个确定的名字,它们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外形特征。
我猜测,很可能这种传说中鸟类原指野生鸿雁,因古人分不清这两种鸟类的区别,导致描述时混杂不清。于是,“鴈”或“鸿雁”作为真正的鸟类学名称呼这种动物,而“鹔鹴”“鷫鷞”“鸘”则成为古人虚构出来的象征符号,用来表达对于大雁的敬意。
由于古书中用这些字的地方非常多,且含义丰富复杂,我们只能通过查考字形、字音进行简单的推导。 但是,如果考虑到汉字的异形词现象,一切就变得复杂起来了。因为许多古书中的“鹔鹴”往往被另作“鹔蘇”或“蘇鹔”,且此二字也常用于篇目题目中。那么,这个字究竟读suāng还是sù呢? 我翻阅了《汉语大字典》,找到两条关于这个字的注解,一条出自南朝·梁·萧衍编撰的《玉篇》,另一个来自明代·张自烈所著的《正字通》。
萧衍所说:“苏桑切,俗作‘蘇’,非是。”张自烈也说:“苏桑切,今作‘蘇',非。” 可是,《汉语大字典》又收录了一条清朝·魏源的作品,其中有一句“冰壶玉燕盛羽觞”。这句中的“鹴”字,《汉语大字典》注曰:“今通用‘蘇’”。 再看现代词典,比如《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就明确收录了“鹔苏”这一词条,解释为“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鸟”,且给出了三个例句。这三个句子分别来自于清代·魏源的《〈山海经〉笺》、当代学者袁珂的《山海经校注》和先秦·庄周著的《庄子·秋水》。
更奇怪的是,这个“鹔苏”还被收入了1973年出版的《现代汉语大词典》,位置还在“S”打头的词条里! 那么,这个“鹔苏”到底应该叫什么呢?我怀疑它可能就是一个形声字的假借字,表音无定。所以,无论“Sua ng”还是“ S ue shuang ”都正确。 但是,我查了《古籍整理标注手册》和《古文字構形學》,这两本书都提到了一个字——“鴇”,并且解释了该字的造字法,认为它是以“鹅”为形旁、“烏”为声旁的形声字,其意义是指“鵝鴨類禽鳥”。
我觉得上述解释有道理,“鴇”字的字形也符合“鸟”部“乌”旁结构的字大多表示“鸦雀类的鸟”的意思。 这样,问题就解决了,我们可以给这个神秘动物下一个定义了:“鴇”就是古代的“鹔鹴”——指代一种长着像雁一样的翅膀,形状如同白鹅的黄白色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