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到春天了吗?
没有到春天,因为节气上春分还没到。 所谓“春分”,就是昼夜平分,过去这一天,白天和夜晚各占12个小时,如此循环往复。从天文意义来讲,这是季节转换的重要标志之一。 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温度上升到了可以穿轻薄春装的水平。在华北大部分地区,春分时节白天的温度通常都在15度左右,夜间则在1级上下徘徊——这样的温度下,大棉袄、棉裤套一套是标配;而在江南地区,平均气温也通常在10-15度之间,偶尔还可能会有倒春寒来袭。
所以,在华北的某些地方,有“清明断雪,谷雨断霜”的说法,也就是在清明及谷雨这两个节气内,冰雪会彻底融化,寒冷不再,而江南则更有“倒春寒”的说法,即春季的最后一个月(阳历4月)气温还会降低,出现霜冻的可能性也很大。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时期,人们要根据农作物的生长情况来判断是否要进行春耕,而判断的依据并不是来自天气预报或者气象学上的“入春”标准,而是来自田间地头,看看小麦苗是不是发芽了,青草是不是冒出来了……如果天气回暖但地面结冰未消,小草没冒头,那说明天气依然寒冷,就得耐心等候。 而现代天气预报的“入春”标准是基于气象统计学制定的,用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平均气温变化趋势,与民间依据自然界现象判断“春天到来”并无矛盾。
根据中央气象台的入春标准,今年的春天可能来得有些晚,要等到3月份中后期,甚至得更晚——毕竟,自元旦以来,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并没有消停的迹象,反而一波接一波,越来越强。这样寒冷的气温,显然不符合“春天”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