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贸易保护错误原因?
美国的做法,用经济学的原理来解释是很简单的:出口下降,进口替代产业受益(例如航空发动机),就业水平回升; 出口上升,进口替代产业受损(钢铁行业),就业水平下降。
总之就是政府运用行政力量对行业的进出进行限制,结果肯定是有损失也有收益的。 但问题是一旦开始这么做,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就会无限大。 因为市场行为不是线性关系。 举例来说,如果进口钢制品关税提升至20%,国内钢材价格下降至6000元/吨(生产成本+税+运费),进口钢材价格上涨至1.4美元/磅(5800元/吨),那么最终消费者(汽车或飞机制造商)会采用哪种材料呢?理论上说他们会综合考虑成本和利益,如果成本的下降足以抵消利益的丧失,他们一定会选择降低20%关税后进口的钢材产品。因为虽然需要增加一些运输成本,但随着规模的扩大,这部分成本将会被摊薄。 但实际情况会更复杂一些。
首先,消费者不是完全理性的经济人,他们会受到心理因素影响而做出非最优的选择——例如对于飞机制造商来说,一旦选择了某个供应商的钢制零部件,就必须同时接受该供应商在交货期、服务质量等方面的其他约束,在这种情形下,他们可能宁愿承受一定的税赋也不愿冒采购风险。其次,进口货物并不是一定就比国内生产的产品更“优”。比如在美国建厂造车,除了必须面临原材料价格外,还必须面对复杂的劳工、环保、政府规费等成本。因此尽管从中国进口的汽车零件可能需要缴7%的关税,但可能正是这种高关税保护了美国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业。 所以说,政府利用关税手段保护产业的发展其实是非常被动的。它不能保证一定成功,也不存在绝对的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