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字的五行属性?
“么”,繁体字作“麼”;简体字作“么”。 繁体字“麼”,《康熙字典》里解释为:【卯集下】【言字部】麼 注:俗文字。音义与么同。 简体字“么”,《康熙字典》里没有收。但“么”字在唐代的类书《翰墨大全》中,已作“么”,可见是唐朝的时候开始流行的简化字。
现代学者多认为,简化字“么”源于古文字“幺”,而古文字“幺”则是从“么”演变而成(见图)。因为新字形中,“么”和“幺”的字形完全一样,所以又认为两者是异形词。 其实,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么”字在东汉的许慎著作《说文解字》里,就已经收录了,且解作“小也”、“凡言乎者,皆语之末助词也”,说明“么”字在古代就不是表示数字的“一”。而“幺”字则见于元代刻本《五经全译》中的《诗经》注,可见“幺”比“么”晚得多。 从字形的演变来看,“么”最早作“”,随后作“”或“么”,而“幺”最迟在明代已经作“幺”。虽然清代的学者如王筠等,在《字汇》、《正字通》中,把“么”、“幺”合而为一个字,并认为“么”、“幺”同源,但是,现代学者多认为这两个字不是同源字。“么”并非由“幺”简化而来。
那么,“么”又是怎么演变的呢? 目前较被认可的“么”的演变路径是:“”→“庅”→“么”。 即“么”是由“么”或“庅”讹变而来的。 在《正字通》里,就把“么”作“么”或“庅”收,并且解作:“今俗作‘么’,非是。”“么”或“庅”为什么是讹字呢?因为古人把“么”或“庅”误认做声旁,给别的字造字时,把“么”或“庅”当做部件。于是,“么”或“庅”就变成了异形字,而不是同源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