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败几月?
“十恶”有十恶业,即杀、盗、淫、妄语、恶口、两舌、绮语、贪、嗔、痴。这十恶业是佛教认为最损功德的。 《法苑珠林》引《大集经》云:“何因缘故应受贫穷,一者偷窃,二者妄语,三者邪淫,四者恶口,五者两舌,六者妄作,七者粗语,八者贪欲无厌,九者瞋恚心盛,十者邪见颠倒。如是十善不为,十恶满数,命终之后堕于地狱。”
道教也论及道德品行问题,如《太平经·德道经》中提出“六极”为凶狠、刚强、轻躁、嫉妒、怨恨、暴戾,并认为行此六极端入地狱;而“四失”即懈怠、愚蠢、谄媚逢迎、自私自利,为下地狱之因(《太平经·立定百病章》)。
从佛教和道教对道德品行的论述来看,“十恶”“六极”“四失”等应该都是指一些具体的不良行为,而不是泛指所有的恶。而且,诸教虽然都对不良品行予以谴责,但却未将“十恶”“六极”“四失”“三纲八目”等列为绝对的罪过,而是认为必须视主体意志和行为动机是否善良而定。所以,诸教所提倡的善行,如儒家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佛道的“戒定慧解脱知见”以及“六度”万行等都是超越时空的,永远值得推崇的。至于诸教的恶行列表,只是就人的各种可能的行为方式而言,是有边际的,而非无所不包。在边际之内,诸教主张的是惩恶扬善,而在边际之外,它们则提倡宽容与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