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字五行带水吗?
“上善若水”是一个中国自古以来的成语,形容人最高尚的品德像水一样。 《老子》中有一句脍炙人口的话叫做“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最高的善事像水那样(滋养万物)而又不会跟万物相争。这句话也强调了水的属性——利万物不争。所以有人根据这句名言给“善”字加注“有水”的本意是“做好人(就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是现在通常认为的“做善良的人”的意思。 老子的这句话中的“善”应该读作(shàn),同“善良”“善端”等词的读音。这个词最早见于西周金文,形声字,从言从善。许慎的《说文解字》里解释“善”:“吉也。从言从羊。此与善同意。”“言”的意思是陈述,“羊”的字形和声音都表示吉祥、美好之义。也就是说在甲骨文中或者更早的时候“善”字的字形和意思就和“祥”差不多,有吉祥如意的意思。
随着汉字的发展,“善”的词义逐步发生变化,到秦汉之际逐渐固定下来,指称那些行为符合道德规范的人。 不过,虽然“善”的意思发生了改变,但是人们仍然常把那些品行高洁的人比喻为水。比如《庄子·秋水》中有这样的成语“秋水盈盈,纤尘不染”,形容秋水的清澈明亮,没有任何杂质;唐朝诗人刘禹锡也有“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的诗句,把洞庭湖的水比作为银白色的盘子,而盛在盘子里的青山犹如一只绿色的螺蛳。
“上善若水”这个典故出自《论语》: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这里的“上善若水”意思是说最好的善事就像水那样。这个句子中“善”的字形已经变为简体了,读音也是普通话音[shàn]。 关于“上善若水”的故事还有一个传说:尧舜时期洪水泛滥,鲧被派去治理洪水,他用堵截的方法治水,结果没有成功。他的儿子禹继续治水的工程,改用疏导的方法,最终取得了成功。舜帝称赞禹说:“禹!吾士,舜之子也。吾其义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