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焙干有什么作用?
“炙”,本义是烧柴草做饭。《说文解字》:“炙,燔也。从火,示声。”段玉裁注:“凡燔炙之类皆曰炙。”“焙”字,《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焙,炙乾。从火,咅声。”段玉裁注:“言焙者,谓炙之而乾也。”由此可知,“灸”和“焙”都有用火烤的意思,但“灸”偏重于用火烤病。《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北方者……病人水气居多,其治宜灸焫。”“焫”同“爇”(ruò),指用火烧烤。所以,“灸焫”就是指用灸的方法治疗疾病。而“焙”则侧重于用火烤食物或药物使干燥的意思。
中医学认为,药有寒、热、温、凉四气和辛、甘、酸、苦、咸五味,人体有上、中、下三焦,用药应根据这些进行配伍。但是,在服用药物时,因药性易伤害肠胃,可先经焙烤炮制后服用,这样既能减少药物对胃肠的刺激,又能达到治疗效果。 比如我们常用的泻下药大黄,味苦性寒,归心肺、大肠经。主要功效是活血祛瘀、清泻火热、利尿消肿、驱虫。用于热毒血痢、痈肿疔疮、湿热黄疸、水肿胀满等病症。《中国药典》中规定,大黄饮片制成溶液后,炭化的温度必须高于60℃,保持30min以上。这就是通过焙烤的方式,祛除大黄生品的清热凉血之功,增强其泻下的效果。
又如黄芪,是我们常用的扶正补虚的要药之一,它味甘性温,归脾、肺经,能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排脓、敛溃疡。可用于气虚乏力、气虚自汗、久泻脱肛、痈疽不溃、血虚萎黄等病症的治疗。由于黄芪性温热,如果直接服用或用量过大,很容易出现副作用。如果经过炒制或者烘焙之后,就会减少甚至不会再发生不良反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