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
我们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的心理能够健康的成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性格是开朗的。但是不是每个家长都有合适的方法与孩子沟通,孩子也不愿意和家长说一些心理话。那么,家长怎样做才可以跟孩子更好的沟通?
父母有原则的约束
父母也要向孩子亮明自己的底线,什么是绝对不能做的,必要时要实行惩罚措施,如减少看电视的时间、没收心爱的玩具等,但惩罚不能超过半个小时,而且绝不随意滥用。其实,很多家庭都有专门的教育辅导机构为家长提供教孩子的“妙招”,有些方法听上去确实很不错,如:让孩子在特定的房间睡 觉(隔绝他与外界的交流)、在家庭外面给他单独修一间屋子(隔绝他与家人特别是父母的交流),但是我不敢苟同。我曾经在一本西方家庭教育心理学著作中看到过,这些所谓的“绝户”招数最早是在贵族家庭应用的,后也传至上流社会,再后来才到世俗平民家庭中。现代家庭教育最忌讳的便是过分专制、苛求(不管其为孩子提供多优良的物质条件及基础),因为从心理成长的角度而言,这样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不自信,抗挫败能力差,交往能力特别是社交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普遍偏低,同时,过度的“绝户”压抑会促使孩子的逆反心理和过分强调个人主义,乃至对父母的复仇心理,而真正成为社会有用人才的教育目的往往难以达到。
尊重与信任是前两个良好沟通保证的关键
也许你会问,为什么不是积极关注、关心、爱孩子作为保证呢?因为爱孩子和家长尊重孩子对子女教育的影响作用无疑很重要,但是,过分爱孩子会使你“屏蔽”了对孩子不当的行为举止、爱好倾向的观察和及时发现,不会理智地分析孩子那些反常动作和言语的真实意义,更不能了解孩子“隐蔽”的心理活动以至行为背后的真实动机。爱孩子,不能无视孩子的缺点、错误,更不能不分是非地袒护孩子。相反,如果父母对于孩子的无知、幼稚、过错,不能耐心讲解、批评教育,反而轻视、嫌弃孩子,会让孩子心中产生悲哀、怨恨、逆反。不仅如此,父母对孩子的过分尊重也会使孩子崇尚虚荣,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生活自理能力差,责任感、自制力、坚强的意志品质等自律性素质缺乏。
家长与孩子沟通的常见误区
忌忽视孩子。有些家长因为工作繁忙而忽视了孩子,也有的家长因为工作过于繁忙而嫌孩子麻烦,不喜欢和孩子聊天沟通,甚至有的家长会以家长的身份,要求孩子务必遵守家庭纪律而不是亲子游戏或交谈。
忌不能在小孩子面前表现出对对方的不信任。这是最基本的沟通礼仪。当然,对于学龄儿童,双方可以有意见分歧,但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由于双方差距较小,更要注意互相尊重,避免意见冲突。
忌不能在对方交谈时看手机。即使孩子再忙,也不能在对方讲话时看文字邮件、看手机。因为,这会极大地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对方是成年人,这属于通奸,如果对方是未成年人,会造成猥亵少儿的恶名。如果是妻子在看手机,则相当于给丈夫下达逐客令——这不是妻子所要表达的,但是作为手机所有的丈夫不能够正确理解妻子的真正用意,双方会产生矛盾。
忌不能否定孩子。家长对孩子的言语或行为不可以否定。家长对孩子说话不可以冷嘲热讽,不可以指桑骂槐,不可以借题发挥,揭孩子的短处,挖孩子的心痛处。孩子做错了事可以有批评,但是,批评过后要鼓励孩子,让孩子树立改正错误的信心。
忌不能让孩子承担家庭杂务。让小孩分担一些家庭责任的思考是非常正确的,但是,要让小孩承担责任,不是让他承担家务,小孩除了学习之外,只有少数的时间是在家庭里面,如果让孩子承担家务,孩子会感到太多的压力,而且,现在大部分的城市居民,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根本不需要孩子去承担家务。孩子只有3岁,就把他当3岁看待,孩子只有5岁,就把他当5岁看待,孩子如果很小,你就把小孩当大人看待,这是不行的。你可以和孩子聊天,谈谈对世界对人的看法,但是,你不要对孩子过分强调应该承担的责任,因为孩子在家庭中没有承担任何责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