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盐业如何改革?
首先,要解决地方政府和盐业企业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 2016年的“禁矿令”是个很好的契机,当时国家为了实现煤炭产业的结构性调整,大力推动去产能,关闭了许多小型煤矿。作为煤炭大省,山西当时面临着巨大的失业风险,于是山西省出台政策,鼓励煤炭行业职工转岗转业,投身于“晋煤外运”的大潮中。
然而,这条道路并没有走得顺风顺水。山西省的转型之路受到许多人的质疑,转而投向其他产业的工人究竟有多少,这个数据没有详细公开;同时还有不少人质疑,转岗工人的身份是否真正转变,是否存在挂名情况也不得而知。但是,如果我们细看山西省的转型路径,可以发现其中大有文章——在煤炭减产的同时,当地的醋产业却异军突起,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17年山西省食醋产量达到35.94万吨,同比增长了8.9%,占全国总产量的比例达到了16.5%。到2018年这个数据更是增长到了38.61万吨。山西省的转型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还创造了不少的岗位。
由此看来,如果放开市场准入,让民营资本介入食盐生产环节,同时规范现有国有企业的经营行为,让成本结构更透明化,提高市场的竞争程度,不依赖行政力量来维持现状,这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其次,要加快产销分离的步伐。目前,虽然国营食盐生产企业已经实现了现代化、规模化,但是它们仍隶属于各级地方国资部门,属于事业单位的企业编制,这样的体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极为不利的。因为体制的不健全,导致企业决策的科学与效率都令人担忧。而产销分离,将企业推向市场,接受市场的检验和淘汰,才是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