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是属于什么五行?
先秦时期,人们将五行学说应用于社会、人生各方面,如《尚书·洪范》中,就阐述了五行与君主政治的关系;在儒家经典《周礼》中,更是把五行用于划分季节、判断吉凶、推断命运等等方面……可以说,先秦时期的五行已经具有了后世“命理”的雏形。
那么五行到底是如何推算的呢? 古书中记载着这样的公式: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五行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
20天为一个周期,60天干加12地支构成一个循环,60年为一周期(一个甲子)
这种推算方法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一是只有木火土金水五大类,而现代科学告诉我们,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实际上是由六种元素组成的,即碳氢氮氧硫钙碘等六大元素;二是没有考虑阴阳的变化,而在中医理论中,阴阳是贯穿始终的两个要素,没有阴阳五行就不成体系。 事实上,古人创立五行这个概念的时候,并没有考虑那么多,他们只是从生活经验中感受到世界是由这几种元素构成的而已。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开始用五行来说明一些社会现象和自然规律,但是还没有把它们联系起来推演个人的命运祸福。这种联系其实是在东汉末年出现的,当时有人发现,如果每年春季下雨的数量不同,就会对当年五谷的收成产生影响,于是人们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来预测一年的气候,推测农作物的收成。
后来,这种基于五行生克原理的算命术得到了发展。到了唐宋时期,这种以五行的道理来推算命运的术数,已经从道家经典中分离出来,流行于民间,成为人们预测个人命运的工具。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冲脉》中提到: “冲为血海,其性热升。脾阳虚则遇湿浊下注,冲气郁热内生,故月经先期而来,量多色红,臭秽如痰。治宜凉血清肝,消淤止血。方用黄芩、白芍、地黄、青蒿、地骨皮、牡丹皮、香附、甘草。忌湿热之品。”
李言闻在《奇经八脉考·督脉》中也说: “督脉经病者,厥阳之气不循故道而行,或贯心而为病者也。其症发热,喘促咳嗽,烦渴引饮,口干舌燥,小便赤黄,大便干燥,甚则谵语发狂。治宜清热润燥,宁心泻火。方用黄连、黄芩、芍药、大黄、山栀、石膏、知母、肉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