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盈利企业不多?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一个概念,什么叫“机器人”。 国际上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但目前比较认同的是由美国机器人士之父——罗德尼·布鲁克斯(Rodney Brooks)定义为:“能够感知环境并作出相应决策的自动化设备”。
国内对机器人的定位也大致如此,《机器人学》一书中这样定义: “机器人(Robot)就是能在有限环境下自主工作的智能化机器。它具有一些类似人的动作和功能,并能将这种动作和功能应用于特定的场景中,从而完成某些人类不能完成的复杂任务。” 显然,如果仅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大多数工业生产设备都不算机器人,比如加工中心、注塑机、流水线等等。因为这些生产设备只是基于一定的外部输入,进行程序化运转,虽然可能具有一定程度的智能,但毕竟不是自动化的设备。
真正意义上的机器人,应该是具备以下四项基本特征: 只有同时满足这四个条件,才能称得上是机器人。而目前商业化程度较高的工业机器人,大多只能满足其中的部分特征,属于混合智能系统(Hybrid Intelligent System)。
例如,有些机器人能自主移动,但却需要人工设定好路径;有些机器人能通过视觉或者听觉等感知外部世界,却不需要对其进行认知;有些机器人能够执行特定的工作,却不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些机器人虽具有一部分人的能力,却无法真正像人一样工作。它们往往只能完成特定任务,适用范围较窄,且需要大量的人工干预。商业价值自然难以与人相比。 但正如人类本身一样,各人体能极限各不相同,有天生神力的,也有弱不禁风的;有头脑简单的,也有才华横溢的。同样,机器人也各有千秋,有的擅长视觉识别,有的善于语音交互,有的长于运动控制,有的精于深度学习。只要根据各自特点,发挥长处,优化配置,取长补短,就能在各自的领域内做到最优,实现商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