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字的五行属什么?
柯强最佳答案
《说文》中解释“叢”字说:“艸聚生也,从艸、从凶。一曰衆也。”(《說文·艸部》)段玉裁在注中说:“此字當從艸、从雝或从兇,音同。”“雝”指“水草茂盛”。段玉裁认为“艸之茂者,其根必深,故从凶。”(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徐鉉等校订《說文》時,“叢”作“藂”,並注曰:“今俗别作叢。非是。”可見古文字“叢”作“丛生”解;而簡化後的字爲“丛”則為“聚集”之意。
“叢”有聚集、繁多的意思,所以五行为木。 「叢」字在古文中常作“從”用——表示順着走(從,自關中至河東)、表示隨着來(從,自關中至河南)、表示跟著做(從,自關中至荊州)等等。 這些意義都與「叢」的本義——草木聚集生长——相關聯,且多含有一個主詞。
因此我覺得可以把「叢」訓為「從(跟随)」。 五行为土。
在解构汉字的字源时,有构件和部件的说法。构件是构成汉字字形的最小有意义单位,部件是由构件或者更小的部件组合而成,一般部件的意义不会太明显,但也有少部分意义比较明确。
“森林”的森是个简化字,在古文字当中,森就是从三个木字构成:叢的字源演变,说明其与人类祖先的早期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上古时代人们以采集狩猎为谋生手段,与各种昆虫和走兽接触十分频繁。而且先民主要集中在水泊洼泽附近生活,他们接触最多的就是青蛙。古文字当中,林和叢都与蛙有关。
木,大家都知道其本义是树(树就是古文字木的象形图示)。在仓颉传说中,木字就是仓颉亲手创造。其造字构思来源于手植树木(仓颉像农夫那样手植树木,是说他就像农夫播种一样创造文字)。
林,甲骨文、金文的林字像两只手分别持着两棵树苗,表示两手植树(两手植树,是双倍的辛劳和劳作)。两只树苗表示的是林的本义就是林木,表示两种不同的树种。“两手植树”意义引申为繁育,“林木”意义引申为树木聚集茂盛。林字的造字原理与农字完全相同,是“农”的甲骨文和金文。农字的本义是植树、种谷(谷即豆类作物)。在仓颉传说中农字也为仓颉亲手所造。
叢的字源解释。从甲骨文叢字看,左下竖为木(手植树),在木的两侧各有一蛙(为卜辞中常见的蛙字形)。在后来的字形演变当中,由于蛙与从音与木(从木)十分接近,人们就以两个从木代替了两只蛙,并加上一个草头。所以,叢与农字造字原理也完全相同,都是“农”。不同的是农字以手(又)持谷的种植为中心,叢字以蛙虫的耕植为中心。由于叢字的构形单人旁(从)与虫相合,人们就以为“丛”就是虫聚集的地方。其实,叢字的本义就其字形表示,应为树木茁壮生长,林木繁茂,而引申义才是“聚集众多”的意思。人们常说的“人丛”也应理解为人多,而不是人聚集在一块。古代“从”与“众”的意思是不同的。“众”是指人口众多,而“从”则是指人口聚集在一块,从的本意是“跟着走”(从甲骨文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字意),是“纵”的本字。后来人们用“从”表达“众多,众多聚集”这样的意思,又以“从”造“纵”。
丛字的字源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