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时尚教父是谁?
没有绝对时尚,只有相对流行! 时尚这玩意儿,是很主观的,是很个人的喜好和观点,是没有高下的,也没有绝对的谁好谁坏。 好比看小说,有人爱看武侠,有人爱看言情;看电视剧,有人爱古装剧,有人爱看偶像剧……时尚也是一样,没有绝对哪个风格更好、谁的风格就一定是潮流的代表。
比如很多人会觉得Hedi Slimane设计的Chanel包包很“丑”,可有些人就是爱死了他的设计。再如Jil Sander的简约风,有的人就喜欢得不得了,有的却觉得太无趣。 所以,与其说香港有或者曾有某个人的风格代表了香港的时尚,不如说香港的某个人(或几代人)选择了时尚。换句话说,这个人和这个时代的人们所选择的时尚,反映了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以及他们对于自己在社会中所处地位的认识。
谈论什么“xxx影响了香港百年潮流”没有太大意义,因为人们选择时尚的方式和在各种场合运用时尚的方式是不断变化的。 或许我们更该问的是:在1940s-2000s之间,哪些因素影响了人们对时装的选择?这些选择反映出了怎样的社会和文化状况呢? 我想,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大众媒体(广告)的影响。另一个可能是人们的受教育程度和社会阶层,因为这些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收入水平和购买能力。另外,气候条件也是一个影响因素——毕竟在香港,冬天也不怎么冷,夏天也热不到哪儿去,所以,服装的季型也不是特别明显。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香港的几代时装设计师(及其同名品牌)的走向,也许能得出一些有意思的成果。
首先当然是艾格纳·阿德里安(Elsa Schiaparelli) ——她可是大名鼎鼎的“奢侈魔鬼”,和Coco Chanel一样,是20世纪最有天赋与创意的时装设计师之一。她早年的设计非常前卫,充满了超现实主义的趣味,连香奈儿都佩服不已。她的作品经常出现在电影里,《甜姐儿》(Funny Face)里就有赫本穿她设计的成衣走秀的一段经典镜头。只可惜她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就已经停止了高级定制服务,后来更是由于和Chanel争夺设计界“天下第一”的位置而没落,最终于1973年自杀身亡。
再来看一位对香港影响深远的时装设计师——Walter Huber。他早在1956年就来到香港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可能很多年轻一点的人对他不是很熟悉,他在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期间,一直是最受香港贵妇们欢迎的设计师,他所设计的华丽宫廷风的晚装,一直都是香港女明星们在重要场合的首选: 张曼玉在《甜蜜蜜》里穿着自己最喜欢的Walter Huber设计的衣服跳迪斯科;钟楚红在《秋天的童话》里穿着Walter Huber设计的白色纱质礼服裙结婚;叶倩文唱着“今天你也要走吗?带上我最华丽的希望……”唱着唱着就哭了,哭得稀里哗啦,因为她穿了Walter Huber设计的“最华丽的希望”……
当然,能够代表一个时代的时尚绝不是靠几个例子就能说明问题的。要想了解一个时代人们对于时尚的看法,还是得看看当时的主流杂志是怎么介绍和评论时尚圈的动态。我特意选了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的几本期刊做简单的抽样调查,从封面明星和文章内容里大致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的人们(年轻人尤其女孩子们)是如何看待时尚(self-expression)和美丽(beauty)的问题的。
我想说的关键是,所谓的style icon(风格领袖)并没有定论,就像时尚圈永远是流动着的,今天的败家子很可能是明天的时尚领导者。 况且,时尚本身也无所谓好与坏。它只是反映了一个人对待生活的方式和他/她对自我价值的认知(或者说,是由他/她的生活方式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