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竞选是如何烧钱的?
2008年大选时,克林顿与布什争夺总统宝座。两人共花掉4亿美元(约26亿人民币),平均每次辩论花掉1300万美元(约7900万人民币);而今年特朗普和希拉里竞逐白宫,前七场电视辩论花费高达5亿元(约合人民币31亿元)。
《华尔街之狼》曾再现水门事件对尼克松竞选活动的影响,最终使尼克松以微弱的劣势输掉了选举。然而现实情况比电影更加精彩:尼克松下令手下特工调查竞选对手的贪污丑闻,不料这些特工却被对方收买,将情报泄露给对方。 面对“通天”的腐败案,尼克松大怒:我是被一个贼偷了两次的国家元首! 这场旷日持久的官司一直延续到尼克松任期内,最终由国会作出裁决:总统在任期间不得因个人或政治原因干预司法程序。
1992年美国总统大选中,老布什对比尔·克林顿的选战耗费了6.25亿美元的巨额资金,创造了美国历史上最为昂贵的选举。而20多年之后的今天,这一金额已经增长了足足5倍多,让人不得不感叹时间过得真快……当然,现在的美国政客们可不会像当年的尼克松那样傻呵呵地自己砸钱。
早在2012年的总统竞选期间,共和党候选人罗姆尼就斥资13亿美元,创下美国现代史上参选总统最高金额的记录。不过他没能打败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而奥巴马之前两次当选也都是以微弱的优势险胜。如果再加上这次选举的费用,那么美国的每一次大选都是在“烧钱”。
据媒体估计,自1976年以来的四次大选,总花费约为140亿美元,如果算上竞选团队和其他相关组织的费用,这个数目还要再翻一番。 这么多钱花在哪里了呢?主要支出项目包括:广告和广播节目、邮件和印刷品、竞选集会、交通、竞选工作人员的工资以及其他活动。
这些费用的承受方除了纳税人之外,还包括各种基金会和私人企业。其中,联邦法律禁止任何形式的党派资助,于是政客们的“烧钱”行为只能求助民间组织。一些大型的商业集团往往会同时支持多个候选人和党派,以达到影响决策的目的。 虽然这些费用通常都是私人出资,不过当这些组织和人士想要获得政府工作或者其他利益时,他们必须捐款或者游说。这样,政治和经济的力量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相互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