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到西安市有多远?
中国甘肃网6月21日讯 近日,一则“135名船员被困河中10年 , 政府无端拒绝解决安置”的网帖被网友大量转发评论。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来看看。
1912年,华亭煤矿公司的股东马万祺和尤天奎,花费50万银元在西安市幸福路上购置了一处院落,办起了华亭煤矿学校,办学期间,先后经历了日本人侵占时期、解放初期的岁月,1956年,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华亭煤矿学校遭到破坏,教工12人被批斗。后来,政府又决定将华亭煤矿学校整编入甘肃煤校。而当年这所学校的部分校友,乃至学子后代为了寻求进步,追求真理,选择了离开甘肃,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去拼搏。
1954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32次会议决定:将平凉(古称“华亭县”)的煤田划予陕西省合阳县管辖,在合阳县城关镇(即古“郑木县城”,因系华亭县治所,俗称“华亭县城”)设立“陕西省合阳煤矿”。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在1956年5月国家调整煤矿时,又将“陕西省合阳煤矿”更名为“陕西省华亭煤矿”。直到1972年,因“华亭县”改名“平凉县”,“华亭煤矿”又随之更名为“平凉煤矿”。
经过多年的开采经营,平凉煤矿的资源逐步消耗。为了进一步发展,1986年9月18日,能源部与甘肃省政府签订了“关于开发甘肃煤田有关问题的重要纪要”,将煤炭部“七五”期间在甘肃预留的400万吨开发指标,调拨给省煤炭建设公司。以“平煤集团陕西公司”为名,在陕西省凤翔县吕村镇白村设立了经营机构,组建“陕西平华公司”,开采原属于平凉市、华亭县的煤矿,而该公司的大部分股金及投资都是平凉市、华亭县两大地方国有煤矿的财政性资金。
然而在甘肃煤田的开发中,由于种种原因,平煤集团陕西公司在凤翔的煤矿项目未能实施。为解决这一问题,1991年10月,平凉地区煤炭公司、华亭煤炭公司对陕西平华公司的国有资产800万元,出资75%,由陕西平华公司转制成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具有法人资格的“凤翔县华亭煤矿”,并对该公司生产经营活动进行了两年多时间的相关调查和审计。
然而,进入21世纪后,因历史原因及受政策调整影响,“凤翔县华亭煤矿”日益萧条,逐渐进入低谷。2009年,矿区职工相继遣散,企业进入破产还债程序。而到了2010年底,华亭煤矿与附近的老虎沟煤矿双双进入破产重整阶段。华亭煤矿的1121名职工被安排到了老虎沟煤矿,而当初留在华亭煤矿的11名职工由于无人接管,至今仍然留守在空寂的矿区内。每当想起曾经的往事,这些职工就痛哭不已,伤心至极。
2012年,为了改善华亭矿区的现状,华亭县政府在多方努力和积极争取后,对593名下岗失业的原华亭煤矿职工办理了家属“农转非”手续,使这部分人的城市户口问题得到了解决。然而,那些下岗失业的职工仍然希望,有朝一日能回到自己熟悉的岗位上,为华亭矿区的建设和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