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是五行中的什么?
“学道须是先观行”。——《五灯会元》卷十六 僧璨(bàn)问三祖大师道: “情未除时,如何遣灭? ” 三祖说: “汝且念一句般若来! ” 对道: “般若无念。” 三祖就教道他: “汝若念般若无杂念时,即自遣灭也。” 僧璨言下大悟。 法眼大师说:“此公案中,若向念头上得入、在念上荐得、在念上提撕,则情尽而智圆。” 这个公案的重点在于看禅者怎样从“情未除时”进入“念念无碍”的境地。
其实,这个问题也就是禅宗的修行方法的核心所在了。 这个道理说起来非常简单易懂,但是真正能够做到却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我们的念头实在是太多太杂乱了。这些杂乱的念头就是我们日常行为的动力和出发点。 如果能够把这些乱七八糟的念头给去除掉的话,那么我们就达到了一种大静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下,我们才有可能明心见性。因此行就是禅者最大的障碍之一。
在《六祖坛经》当中有这么一个公案。 六祖惠能刚刚得到五祖衣钵的时候,还处在隐藏时期。当时五祖派他去韶关一带做樵夫,以避五祖门下追杀。有一天他在山上砍柴的时候遇到一位惠能的弟子,这位弟子看到惠能的打扮觉得非常奇怪,于是便上前盘问他,并要他拿出衣钵来看一下。
这个时候惠能只好亮出家底,把衣钵拿出来给他看,结果此人认不出这件衣钵的真面目,便拿着这件衣钵去找别的禅者求证。可是所有的人都不肯相信他就是五祖的衣钵传人。于是他便来到广州的法海寺去参谒六祖惠能。
当他见到六祖以后,六祖问他:“你来做什么?” 他说:“我听说您是五祖的衣钵传人,所以特地前来请问佛法。” 六祖又问道:“什么是佛法?” 此人回答不上来。这时候六祖对他说:“不用回答,你回去好好修行吧!” 说完就把门关上了。
当这个人再次来到惠能的门下求法的时候,却被惠能给赶回去了。 于是此人就一直在法海寺外面打坐修行,希望能有所领悟。就这样经过了两年之后,他才终于领会到了惠能的禅机,然后重新回到寺庙里面请求接受他的参拜。 六祖说道:“我来问你,你到底得到了什么佛法?” 那人答:“我也不曾有什么所得啊!不过我只知道来也随缘,去也一样;坐也是禅,行也是禅;语默动静一切自在罢了。” 六祖听了之后点点头说:“可以参禅了。” 于是此人正式成为六祖门下的第一个弟子。后来此人在江西弘法二十多年,创立了曹洞宗一派,名唤道一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