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是五行什么?
在《黄帝内经》中,五行的定义是这样的: “南方生热,热处于阳极之地,其性属火。西方生燥,燥处于阴极之地,其性属金。中央生湿,湿处于阴阳平衡之处,其性属土。北方生水,水处于阴极之处,其性属木。东方生风,风处于阳极之处,其性属火” 这里的“生”字,应该理解为产生、形成的含义。所谓五行,可以理解为五种物质或属性。这种五行与古代哲学中的五行是有区别的(古人认为五行源于金、木、水、火、土)。
而中医上的五行理论,则来源于《尚书·洪范》中的“五行”说——这也是目前所见到的关于五行的最早记载。该篇所述之“五行”为“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并无“生”的意思。这里的水、火、木、金、土与其后出现的五行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差别。但后世所认为的五行就是来源于此处。
不过,这里的水、火、木、金、士是作为天道运行的标志出现的。比如“水日炎上,火日炎下”说的就是昼夜更替。“土爰稼穑”说的是四季轮换。而四象中的“北玄武,东青鸾”,“西白虎,南朱雀”实际上描述的就是金水土木火的运行状态——也就是今天的“四象”。
所以,从《洪范》和《内经》来看,五行并不是由某几种具体物质所构成,而是一种运动状态或者说是功能。 不过,《内经》中也提到了五脏与五行相配的关系,即“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这是基于脏腑在人体位置高低的不同而划分的。如果按这个来划分自然界的事物,则是:树木在土上,太阳在空中,河流在水下,大火在空中,金在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