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粉五行属什么?
《易经》是“象”、“数”相结合的一门学问,“象”是通过观察自然界的事物得出规律,进而推演到人事万物;而“数”则是大衍之数与五行相生相克的算法。 所以用五行的办法来给事物分类是一种思维方式。就像中医看病,把人分为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等几种类型一样,是一种分类的思路。
其实这种分法是来源于对自然界的观察和人体生理功能的认识。比如太阳升起的时候,阴消阳长,这是阴阳的变化;中午的时候,阴阳平衡,到了傍晚,阳极阴生,这就是阴阳转化了。所以一天有早晨、中午和晚上之分。 又比如说人体,人在睡觉的时候阳气收藏,阴气盛,这时人体处于白天与夜晚的平衡之中;一觉醒来,人体阳气生发,阴阳趋于平衡,这是同属阴阳范畴的阴阳平衡状态。
同理,把食物分成阴阳两类,是按照事物的属性来的。因为食物进入人体后,会转化为能量(阴阳),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 而将食物分为五味,则是按照食物的性质来分的。因为味道主要是通过舌头上的味觉神经告诉我们的,而味觉神经是对化学刺激的感受器,它最敏感的浓度是在PH5-7之间,因此具有酸苦甘辛咸这五种基本味道。不同味道的食物进入口腔后,会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产生对应的麦芽糖,然后由味蕾辨别。 也就是说,味道主要反映的是食物在消化道内产生的化学变化,而这个过程是与口腔和胃肠道都有关系的。故此,我们吃入食物后,胃肠消化吸收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口腔尝味的过程。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个味道的过程是一个逆向的过程。 因为食物首先进入人体消化道,经过消化液(含有多种酶)的作用,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然后再被吸收进入血液,最后通过血液循环供给各个器官组织细胞利用。 在这个过程里,味觉感受器接触到的首先是食物被酶解后的小分子,然后是消化道壁渗透进来的氨基酸、脂肪酸等物质,最后是肠道直接提供的未经消化的碳水化合物。这些都能刺激味觉感受器,通过相应的感觉神经传到大脑,产生味觉。
故而,五行配五脏的理论可以运用在我们的饮食中。即,多吃有利于肾的食物,少吃损伤肾的食物。这样才会使我们的饮食归顺于身体,而不是身体受制于饮食。这才是养生、治病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