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驾马车分别是谁?
先放结论,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是投资、消费、进出口。 这里的投资不是指固定资产投资,而是指总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产投资。
为什么是这三驾马车而不是其他呢?因为这三大类经济活动是中国经济活动中增长最快的,而且它们对GDP的贡献也最大。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显示,在人均GDP增长的来源中,来自投资的贡献率一直是最大的,平均占42%,来自消费的次之,平均占36%,而来自出口的则仅占17%。 也就是说,投资、消费和出口这三个驱动因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在过去五十年一直维持在80%左右。
当然,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情况。在计划经济时期,投资几乎是唯一一个有意义的GDP增长引擎;而在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利用外资和出口都很快发展起来,成为拉动增长的重要动力。 但无论情况怎么变化,投资、消费和出口这三驾马车总归是在路上。
2015年,政府提出了“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目标——增速6.5%~7%,这比过去年均9%的增速要低很多,也意味着依靠投资和老路已经不能再带来预期的GDP增长率了。在这种情况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了必然选择。
那么什么是经济发展方式呢?简而言之就是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在过去的高速增长阶段,我们依靠的是投资(主要是基础设施)和出口(靠低廉的成本和宽松的贸易环境)。这种发展方式的弊端很明显,它只能带来短期效应,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问题,还会造成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 新常态的经济增长要寻求新的驱动力,就必须从投资和出口这两个方面找原因。
首先,我国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上升,加上土地成本和环保压力,以往那种依靠廉价土地和污染环境赚取利润的方式不可持续。其次,尽管制造业仍是我国出口第一大部门,但它的比较优势已经在下降。国内的资金供给充足,但由于投融资渠道不够畅通,大量的资本仍在寻找出路。最后,尽管居民收入一直在提高,但边际消费倾向在不断下滑。
所有这些问题都在说明一个现象:中国经济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一个没有捷径可走的踏实的发展阶段。 新兴产业能否挑起大梁?城镇化进程能不能释放新的需求?内需这个“蓄水池”有多大潜力?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三驾马车的命运,也将决定中国经济能否实现换挡减速而不降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