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畿画五行属什么?
“京畿”的五行属性,应该以“京”论。 先秦时期,天子都邑,称作“京师”、“京”;而诸侯国国都,则称“都”或“郊”,比如《诗经·豳风·七月》有“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呜呼!勤者多有累,而逸者自无劳。”(豳地在今陕西旬邑县),又如《论语·季氏将伐颛臾》有“仲尼之孙,子路问事。”“夫子欲居九夷。”(蒲坂在今山西永济县西)
春秋战国以后,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势力大增。周天子名义上仍然是天下共主,各诸侯国国君和贵族都要定期前往洛邑朝觐述职。这些前往洛邑的诸侯国国君和贵族,在途中所住的驿馆称为“驿京”,其中“驿”字,正是说明其功能的“邑”。
秦统一六国后,废分封立郡县,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作为首都的咸阳,其地域相当广大,被直辖管辖的地区称之为“京师”或“京辅”。汉朝建立之后,为了防御匈奴入侵,修筑了著名的“京北长城”,汉文帝时又在关中建造了许多新城,史称“洛阳东都”。
东汉时期,京城的范围已经不再仅限于洛阳一城一地了,而是包括洛阳附近的武关、函谷关在内的广大地区,史书称之为“京畿”。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洛阳衰落,国都迁往长安。由于北方战乱,政权更替频繁,所以这一时期的“京畿”其实是指今天的关中平原及其附近地区。
隋朝建立后,定都大兴城(今西安)。唐太宗贞观年间,因避李世民讳,“京畿”又改称“畿甸”。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开国皇帝朱温称帝后,把都城由洛阳迁到开封,历史上称为后梁。因为开封地处黄河北岸,所以后梁的国运并不长久,随后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并将后梁时期划属于京兆府的西安部分土地分出来设永兴军,西安自此又称“京兆”。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全国划分为中书省直辖地区和东路、西路等十个行省。作为首都的北京位于燕京路上,因此又被称为“燕京”,简称“京”。 明朝初期,北京东部的通州是京师重要的粮仓之地,所以通州的别称很多,诸如“京府”、“京北”等等。到了明朝中后期,北京西北部郊区成为人口密集的地区,又以“京”冠以地名者甚多,比如 “京庄”指海淀一带,“京西”指今天石景山以西地区,“京南”则指丰台区南部和大兴区东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