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企业为什么要退市?
从历史上看,各国都有过退出市场的案例。 2019年英国政府将国铁公司(British Rail)的债券全部赎回,使这家亏损严重的铁路公司得以完全注销; 早在去年年初,日本政府就决定让破产重整的大规模破产个案,包括特例贷款机构“住友造船”在内的5家企业退出股市和债市; 而在今年6月份,阿根廷最大的有色金属生产商之一Norteak集团正式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其背后也是由于债务问题,而选择逃离市场。
当然,在我们国家历史上也不乏这样的案例,比如曾经著名的“铁本事件”,因为涉钢项目审批错误,导致当时江苏铁本公司负债30多亿元,最后司法介入,企业破产,老板入狱。 而更早之前的“德隆系”覆灭,以及万福生科、海润光伏等上市公司的退市,也都与债务问题密切相关。 那么为什么有了退市制度,仍然会有企业“主动”退出呢?
首先,虽然A股市场已经具备完整的退市机制,但从实践来看,多数上市公司还是能够“活着”,即便业绩再糟糕,通过重组或者整合,依然可以“起死回生”,因此早期市场上也曾有过“退不了”的情况出现; 其次,A股的退市过程相对繁杂,耗时也比较长,对于部分急于处置资产、摆脱危机的企业来说,时间成本也是一个不可不说的因素; 最后,从财务造假退市的乐视网,在退市期间其实也经历了巨额赔付,如果直接注销,不仅会造成市场资源的浪费,也可能给投资者带来额外的损失。 所以你看,无论是强制退市还是自主退市,都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只是希望以后的A股越来越完善,少一些“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