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生肖叫申猴?
十二生肖中,除了龙是虚构的,其他都是真实存在的。那么为什么生肖猴是“申”猴呢?这里面其实很有讲究。 古人将天分作十二等份,每一等份是一个星区,每个星区设置一个星座,以观测日的位置来划分年月日时,以观测月的位置划分节气。一年365又四分之一天,分成24节令。每隔15天为一个节令。在农历的每月初一日,又分为上朔、下朔和望。
在西方天文学传入之前,我们的祖先通过长期观察,发现大熊座的北斗七星形状如勺,可以方便地确定大月和望月。因此把大熊座作为冬至节令的标志。而在农历的每月初三日前后,月亮位于狮子座的西边缘,此时叫上朔。十五日月圆,叫做望。十六日在巨蟹座的东边开始,这一天的月相叫做新月。二十日月亮到地球最近,这时月出时间凌晨0点,叫做下朔。此后,月亮逐渐西沉。到了二十四节气的冬至,太阳由南向北移动,到达最南端——南回归线,这一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长;而后,白昼一天比一天长,直到春分,太阳由北向南移动,到达北回归线,进入夏至。
按照古代的说法,立春立夏芒种小暑大暑立秋白露秋分立冬小雪大雪腊八小寒大寒立春……如此循环往复。每年十二月有二十四节气,每季三个月共有六个节气。每逢节气,太阳都会到达黄经的不同度数,所以每节令都有相应的“候应”——动物植物都各有其候应。比如惊蛰,“蛰”就是冬眠的动物醒了,“惊”就是震动了。也就是说,惊蛰时候,冬眠的动物被惊醒了。又如小暑,“小”指的是天气渐渐热起来但还没到盛夏。而大暑则是天气炎热到极致。
而孙悟空出生在腊月(子月)寅月之交,属于“交子时”,即冬至节后一个月(小寒)。这个时间段在今天的公历日期一般在每年的12月底到次年的1月初。而其出生时的月份,根据吴承恩《西游记》原著第一回,菩提祖师给他起的名字:“孙行者”中的“行”字,古汉字通假,“行”与“申”通假。而“申”又与“壬”相通。按地支纪年法,壬子年是闰月,而这个时间正好又是冬至节后第二个月(小寒)。所以是属猴的。
至于为什么是“猴子”而不是“猩猩”或者“猿猴”?因为在古人的心目中,猿猴属于低级动物,只有猴子才属于高级动物。“人猿相揖别”“猴子称大王”……这些词汇说明人类在心理上把同属于灵长类的猴子看成是自己的同类。而且猴子比较可爱,动作灵活,善模仿,能使用工具,甚至能够学习人的语言,这一点又有点像童年时代的我们,因而受到人类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