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多利亚在上海?
上海有个街叫“铜仁路”,在静安寺南京西路周边,据说这里曾住过英国驻沪总领事、国际著名律师狄葆贤等。 有个小说叫《上海风云》连载于1932年4月~6月间的《文学》月刊上,作者是程小青,他也是《霍桑探案集》的作者。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民国初年的江湖恩怨情仇故事,除了主人公外,还有一个角色非常鲜明的人物形象—老克腊(K.C.)。
老克腊是一个“从英国来的留学生”,留着英式发型,操着一口正宗的牛津腔英语,穿着剪裁得体的西装,打着绅士风格的领结,戴着金边的圆框眼镜,举止优雅并颇有绅士风度…… 这是作者对老克腊的描述,也是典型的外貌描写。
老克腊的房间也充满英国范儿: “他房间里的家具全是英国的,有英式的床头、英式的窗帘与英式的被褥;窗上有英式的窗幔,地下铺着西式的地毯,壁上有英国的画片,桌上放着一个英式的台灯……” 老克腊的日常消遣也很英伦风: 看完电影后,和老友“喝两盅儿”,酒是英式啤酒,菜是英式烤牛排。 甚至老克腊的情人也是一个“洋盘”的英国人:罗赛塔(Rossetta)有着金发碧眼的洋妞形象,会说流利的普通话和道地的上海话。
在30年代的上海,虽然有不少外国人都说汉语,但一个外国人能说得像罗赛塔这样地道,还是很少见的。而且,她还能操着一口浓厚的苏北方言和上海小瘪三调笑打闹。
可以这样说,在那个时代,罗赛塔这样的英国女郎在上海是非常时髦且具有代表性的。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提及这样一个并不存在的英国女郎呢? 因为上海有一所著名的大学叫“国立上海商学院”,英文名称为Shanghai College of Commerce,缩写为SCC。这个缩写和一个英文名字的缩写极为相似,只是将最后一个字母“e”改成了“a”,如果没有人注疏的话,恐怕真的会让人误以为是他的姓名缩写。
这就造成了这样一种奇特的文化景观:在学校里,学生们用着中英两种语言上课、做作业、考试和发表演讲;而一旦出了校门,他们又是另一个样子——用着熟练的普通话和人交流,说着带有苏北口音的普通话向父母禀告今天学了什么,或是在电话中用流利的北京官话预约明天见面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