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的大象什么意思?
一、大象无形,大音希声
银行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在经历了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和互联网金融冲击之后,银行从高速成长期逐步步入低速增长期,甚至部分银行出现了负增长。从外部环境看,在“大资管”和“大财富管理”时代,市场参与主体越来越多,参与程度越来越深,金融机构去界化特征明显,银行的通道业务锐减,竞争更加激烈,从整体上挤压了银行的利润空间。而与此同时,银行业自身风险暴露也在增大,不良率攀升,拨备覆盖率下降。因此,从量变到质变,银行发展面临战略转型的拐点,这是银行“大象无形”的客观规律使然。
二、大象走路,颤动大地
银行一旦发力,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比如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传统经济强国的崛起都与其强大的金融业密切相关,特别是银行业,支撑了各国经济持续快速地增长。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经济成就,从金融供给方角度看,也与银行体系(特别是国有大型银行)对经济的大力支持分不开。2016年,我国银行业的金融资产占比仍然高达78%,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巨大。从历史沿革来看,银行自产生以来就是一种重要的信用媒介和资金融通机构,与商业关系亲密无间,对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功不可没。
三、大象之躯,难以转身
大企业和大银行一样,体量大、机构庞杂,管理上条线多、层级多。以工商银行为例,其资产规模25万亿,在全球银行业中排名第一,从一级分行、二级分行到支行、网点,多达4万多家,人员规模近50万人。因此,机构庞大、流程和制度多、信息传导距离长,导致了这些“大块头”具有天然的行动迟缓和协调不佳等基因,想要快速转型是十分困难的,“如果大象学跳舞,那么它从站起身来就开始出汗了。”
四、大象记忆,难以抹去
过去多年的运行模式使传统银行形成了一定路径依赖,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银行人。“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体制、利率的管制、存款的相对稳定、大客户的战略导向、存贷差的盈利模式使银行过去的运营方式固化,银行对市场反应灵敏度不高,创新能力和意识不强,即使决策层决定要推倒重来,新的管理理念的传播和接受、新的组织架构的搭建、新的人事体系的建立、新的业务模式的形成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这是一场深刻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