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陵景点怎么样?
黄帝陵就是黄帝的衣冠冢,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桥山之上,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标志性建筑。 相传黄帝死后葬于荆山之阳,而后人又根据《史记》记载,把他的遗骸迁至桥山而葬。现在的黄帝陵实际上是由轩辕庙、黄帝陵墓和公祠三部分组成的一个古建筑群。
轩辕庙在桥山西北麓,坐北向南而建,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山门、亭院、祖庭大殿及轩辕庙,两侧对称排列有钟楼、鼓楼、东西香室等建筑。整个院落古朴典雅,庄严雄伟。 在山门内正中的碑楼上,有一通明代所立的巨碑,这就是著名的明长城碑,也是这里的镇庙之宝了。 过山门后是轩辕庙的正殿——祖庭大殿,又叫轩辕殿或黄帝殿,这座大殿始建于隋朝时期,现在看到的这间殿宇为清光绪年间重建,是一座悬山顶、四柱七檩歇山式建筑。
大殿面阔三间15.4米,进深两间8.3米;殿前出廊,前后各五架椽,左右各出三椽形成翼角;殿前有月台,周以砖雕石阶;檐下斗拱为重五铺作单下昂,梁坊间施斗子彩画;门窗全部采用格扇门,窗棂均为圆形。 大殿内供有黄帝及夫人嫘祖、慈母等塑像。殿前有石碑三座,正中一座便是著名的乾隆御碑,这是皇帝亲自撰写的祭文并手书的碑刻,极为珍贵。 轩辕庙的后部有一个小土丘,丘上有古柏一株,名为黄帝手植柏(据说此树已经四千多岁),它历经风霜雨雪,至今仍枝叶繁茂,被誉为“世界柏树之父”。轩辕庙四周还有古柏千余株,这些古树大多植于汉代之前,是研究中国古代树木栽培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出了轩辕庙向前走不远就到了桥山的山顶,桥山上有一块高约十米的巨石,这就是黄帝陵所在之处了。巨石下方有一座元代的石牌坊,上书“黄帝陵”三个大字,两边楹联为郭沫若的手迹——“人文初祖,千古一帝”。
在石牌坊后有一孔古窑洞,名为轩辕庙神道上的第一祠,因里面供奉着元世祖忽必烈的御制《大汉高祖庙记》而得名,里面还保存着《大宋新修黄帝庙记》石碑一通。 从轩辕庙下山途中还可看到一座八角形重檐攒尖顶的建筑,此为轩辕庙的神道第二祠——元武宗延祐七年(1320年)建成的一座石砌祠堂,原称“天禄永昌祠”,后来改称“启灵宫”,是民国十七年(1928年)国民党政府所建。 轩辕庙再下来就是所谓的陵园了,不过这里实际是黄帝的衣冠冢所在地,从轩辕庙到陵园大门之间有两座清代建筑,分别为碑亭和拜亭,两座建筑风格迥异,一为方形一为八角形,很有特点。 从拜亭出来便是陵园正门,过正门沿神道可依次看到华表、石狮、石虎、石羊、石马、望河楼(已毁)等多处石雕。
整个陵区最引人注意的要数那一排排的唐代石刻了,这些石刻多为碑刻,上面记载着历代帝王及文人墨客祭祀的情况与题词记事,是研究我国古代文字、书法以及雕刻艺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其中有一通石碑特别醒目,这是一通无字碑,俗称“空碑”,是唐太宗李世民所立,其用意在于告诫后世子孙不要夸耀祖先功德。这里还有一块刻有“唐大统八年”的纪年铭文的石碑,这也是目前所知唯一的一块记载有具体年份的唐代石雕,极具史料价值。 陵园内还有公祠二祠、第三祠(即元成宗铁木耳时期的“大元配德皇帝”祠)及第四祠等等,由于年代久远且多已损毁,所以这里就不做介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