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新材料后用什么底板?
新材料的球拍一般建议配新材料的套胶,这样球拍的吃球深、球的运行速度不会太快,有利于控制。 不过现在的新材料球拍已经不再局限于纯木或纤维板了,一些商家发现了新的商机——将纯木与碳素相结合,从而推出了碳素纤维板。 这样的组合不仅保留了纯木的柔软手感,也融入了碳素的弹力。 以国手许昕为例,他的拍里奥P10C和以前用的蝴蝶王不一样,换上了全新的斯帝卡超轻一号+狂飚三的国标配置——这是目前市场上能买到的最便宜的纯木加碳球的配置(63元一板)。
不过这个套胶价格比较贵,最好再加一个海绵衬套。 如果不喜欢太软的拍子,可以选择另外一款斯帝卡超轻二号搭配多尼克F2或OC,这种配置攻守相当,是适合进攻型打法的一种选择。 还有的人喜欢进口拍,比如说日本产的蝴蝶系列。
作为世界上最耐打的球拍之一,它的底板加入了碳纤维成分,使得球拍更轻便、更灵活,击球感非常扎实。
但是用的人最多的应该是蝴蝶王和张怡宁用的同款底板——TECHNICAL DOUBLE,俗称“刀疤板”,因为这块板的侧边有波浪形的痕迹,如同刀疤一样,所以得名。
这款拍特别适合横拍两面攻打法,如果喜欢削球可以选一面反胶,其他三面贴正胶的配置;如果是直拍可以选一面长胶或其他特殊胶皮,这样既能保持刀疤板的弹性,又能适应不同的打法。
柏坤优质答主新材料球在国际乒联的全面实施以来,距现在已有大半年时间了。新材料的实施导致了目前乒乓球的打法和器材使用的变革。很多使用生胶和长胶的朋友反映新材料球后自己使用的底板速度不如以前,感觉很“肉”,在进攻中,上手时速度和旋转会受到很大影响。
在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下我这半年使用新材料球时底板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首先,说说本人使用的胶皮。本人目前同时使用K博士的生胶(K7短颗粒生胶)跟长胶(K2长胶、K6长胶、K7长胶)进行训练和比赛,主要以生胶为主。这些都是K博士公司的优秀颗粒胶皮,手感轻薄而富有弹性。
在底板选择上,本人在新材料球之前使用的是一款厚度为5.5毫米的经典大芯底板K博士K18,这款底板的弹性很足,底劲非常硬朗,加上我使用的都是颗粒胶皮,用起来速度很快而且很灵敏,给人的感觉就是非常“脆”,像生了一对“隐形的翅膀”似的。
从今年的6月份开始,我在进行封闭训练的时候,开始尝试性地使用新材料球,发现K18这款大芯底板的弹性会跟老球有一段不小差距,而颗粒胶皮的特性又被压缩,在连续进攻拉冲中,发现速度上提不起来,在近台的反应和弹跳也不如老球的感觉那么好了,而且在与队友们进行对抗时,这种差距会越拉越大。因此开始思考底板的更换问题。
第一期的底板方案:小芯!我的第一期底板更换方案锁定在了K博士新推出的K20小芯底板。在使用了半个月K20后,发现K20底板的弹性依然很足,而且击球时的感觉变“脆”了,整体的手感确实有在老球中使用的底板的反应和上手感。在进攻时速度比以前的K18大芯有优势,因为底板变小芯,发力击球时,球拍挥动的重量减轻,自然也加快了前臂的转动速度,从而令击球速度得到加快。并且小芯对弧线也有一定的内收,这又进一步加快了击球的速度。我使用K20最深的体会就是:整体上手的感觉变得敏锐,速度也变得“快了大半个身位”。但是,也感觉K20在对拉中回球相对有点偏薄,如果对方回过来一个质量好的转球,我方上手有点站不住,感觉有点“漏风”。
第二期的底板方案:加厚!K20小芯底板用了两个月后,我感觉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速度上的优势但缺“厚实感”。因此,在2016年9月,我开始寻找一款加厚的小芯底板,希望速度和厚度都能保持在比较好的水准。
在进行封闭训练的时候,K博士公司得知我想寻找一款加厚小芯底板的情况,就寄来了一款K博士公司最新推出的K32底板给我使用。K32底板是一款7.5毫米的小芯加厚底板,与K20比起来,厚度加了2毫米,但比K18大芯依然是“小芯”。使用了两个月以来,整体的上手速度依然保持在K20的水准,但击球的稳定性却因为厚度加厚而大为改善,可以回接很多质量很高的转球,感觉又回到了我在老球时底板使用时“横拍”的稳定性跟颗粒胶皮的快灵。因此,目前我也基本确定K32是我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使用颗粒胶的首选底板。
总结:通过这大半年从老球换新材料球,我体验了K18大芯—K20小芯—K32加厚小芯的完整底板体验升级过程。如果大家使用的是颗粒胶,并想在新材料球中发挥颗粒胶的特长、优势,我建议可以从大芯过渡到小芯、薄板过度到加厚板来提升速度,毕竟颗粒胶的特长就在于快上手。如果使用的是正胶,因为正胶本身在旋转的厚度上比生胶好,如果使用加厚的大芯底板更可以控制。